2024年6月29日

  东布罗夫斯基将军是一位广为人知的波兰军官,他的父亲扬米迦勒 东布罗夫斯基是波兰人,后来成为萨克森军队上校,母亲索菲亚玛丽亚冯比洛则是信奉加尔文宗的德意志-苏格兰后裔。

  1779年他参与俗称“土豆战争”的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同年他的父亲米迦勒逝世,由于债务缠身仅仅留给亨里克一把剑和两匹马,但对于惯于穷困、勇敢和倔强的波兰贵族而言,这并非问题。

  1780年他成为选侯近卫骑兵。在此期间,波兰-萨克森君合国解体,萨克森选侯不再兼任波兰国王,这使得波兰人纷纷离开萨克森军队。

  1786年夏,在腓特烈二世准许之下,东布罗夫斯基参与了普军在布雷斯劳的演习。

  1788年参与了俄军演习,同年他成为选侯副官。东布罗夫斯基在萨克森受到德意志文化极大影响,加之身边波兰人很少,以致他的波兰语说的很差,但并不影响充满爱国心的亨里克打算加入波兰军队,为了这位难得的人才,波兰国王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都波尼亚托夫斯基甚至亲自请求萨克森军队放人。

  1792年东布罗夫斯基成为波兰军队少将,1793年,他的私敌攻击他与亲俄派勾结,麻烦随之而来(此事的问题在于,不谙母国世情的东布罗夫斯基确实加入了亲俄的塔尔哥维查同盟,但并未有亲俄或叛卖的行动实据)。东布罗夫斯基被押解到华沙受审,但得以脱罪并返回现役。

  次年,东布罗夫斯基参与捍卫国家独立的科希丘什克起义,在Labiszin和Rydgocszy抗击普鲁士军队,并在保卫华沙的战斗中被提升为中将。

  1794年11月18日的Radoszycami战斗中,他被苏沃洛夫所部俄军俘虏,被迫签字承诺今后永不与俄国及其盟友为敌,但无论如何,东布罗夫斯基在被俘期间受到优待并最终获得自由。

  起义失败后,东布罗夫斯基拒绝了普鲁士和俄罗斯的服役邀请,而是苦苦追寻重建波兰之路。他首先前往柏林,会见了腓特烈威廉二世,劝说普王重建波兰(当然是在霍亨索伦王朝治下)。此后经由萨克森于1796年9月30日抵达巴黎。他在巴黎遇到了好友波兰小说家、政治家、军人约瑟夫维比茨基(他也是《在意大利的波兰军团之歌》,亦即后来的波兰国歌《东布罗夫斯基玛祖卡》作者),志愿加入了桑布尔-马斯军团参谋处,并向督政府申请组建波兰军团为法国而战。10月10日,督政府派遣他前往莱茵和意大利方面军组建波兰军团(实际上早在1795年4月1日,克勒曼将军的第21半旅就已经组建了一个波兰营)。11月中旬,东布罗夫斯基前往米兰,并于12月4日会见意大利方面军指挥官拿破仑波拿巴。

  但拿破仑可能因副官波兰人苏尔考斯基的影响而对东布罗夫斯基印象不佳,这次会面也使东布罗夫斯基倍感失望。幸而另一位波兰志士阿米尔卡安东尼科辛斯基与贝尔蒂埃关系颇佳,这才使得波兰军团免于流产。

  1797年1月9日,波兰志士在米兰与法国傀儡政权伦巴底共和国签约,波兰军团被归入伦巴底共和国名下(与伦巴底而不是法国签约的一个原因是为了不刺激普鲁士国王),军团战士均获得伦巴第公民权,并保有在伦巴第“自由”且安全的情况下返回故乡的权利。波兰军团战士均在衣袖上写有“自由人皆兄弟”(意大利文:sono Liberi Uomini Gli Fratelli)口号,东布罗夫斯基向全体自由波兰人发出参军号召,不到一个月,他麾下已有一千二百波兰战士。起初,波兰军团被称为“在伦巴底的波兰辅助军团”,由三个营组成,参与了3月30日的Salo之战,并被讽刺性地用于布雷西亚、里米尼和维罗纳的反法暴动。

  6月2日,波兰军团抵达博洛尼亚,此时已有约6648人。当年七月,在法兰西的操纵之下,两个傀儡国伦巴底与帕丹合并为更大的傀儡国内阿尔卑斯共和国。此时波兰军团发展到七千之众,其中来自奥军的波兰族战俘和逃兵约有六千。下设两个“半军团”(也常简作军团)第一半军团司令Joseph Wielhorski,第二半军团司令Francis Rymkiewicz,实际一个半军团仅相当于一个半旅,下辖三个营和一个炮兵连,每营十个连,其中八个燧发枪连,一个猎兵连,一个掷弹兵连。东布罗夫斯基在波兰军团推行法式训练和战术,废除肉刑,以能力和知识(特别是对波兰历史的了解)而非血统决定军阶。

  10月17日,法奥签署坎波福米奥条约,11月17日,波兰军团与内阿尔卑斯共和国签订新约,易名为“内阿尔卑斯共和国波兰辅助军团”,但这次法国的盖章机器却疏忽大意地并未正式认可新约,不过它这一举动并未引发任何注意,这本身就反映了这个傀儡国度的实质。

  法奥和约签署后,法军南下攻入教皇国,攻克罗马并扶植罗马共和国。东布罗夫斯基和许多虔信天主的波兰人也参与此役,并给后世画家提供良好题材——一个信仰天主教的斯拉夫将军头戴四角帽,身着法式军装进入天主教的中心之城。

  1798年11月,波兰军团易名为“内阿尔卑斯共和国波兰辅助军”,同月参与罗马守城战。12月5日,三千波兰士兵在麦克唐纳指挥下参与了Civita Castellana之战,此役波兰散兵击伤那不勒斯指挥官谢瓦利埃德萨克斯,给予那不勒斯军士气重创,值得一提的是,谢瓦利埃是波兰国王斯坦尼斯瓦夫莱什岑斯基的曾孙。法军挟胜利之势攻入那不勒斯王国,在当地建立了傀儡政权佩斯卡拉共和国,然而农民“公民”们却毫不领情地对入侵者加以反抗,当然,组织散乱的农民在法国和波兰士兵面前并不是敌手。无论如何,东布罗夫斯基指挥波兰军团连克蓬特雷莫利、马萨、Carrare等地,因波兰军团缴获战马颇多,一个波兰枪骑兵团随之组建。

  然而,当地农民对这些外来者的恨意仍然能从1799年1月9日的一次战斗中表露无遗,当时Tremo率领三十到四十名波兰枪骑兵在前往特拉埃塔“平乱”途中遭遇伏击,半数枪骑兵当场战死,Tremo和八名枪骑兵被俘虏、肢解而后活活烤死,仅有一名军官和少数士兵得以逃出。

  随着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的开始,东布罗夫斯基继续率领八千之众的波兰军团转战意大利战场,1799年6月17日,他们在特雷比亚战役中遭遇了普拉加屠夫苏沃洛夫(1794年苏沃洛夫攻克华沙东岸的普拉加并大肆屠杀,威慑全波兰)和他的得意门生巴格拉季昂(巴格拉季昂并未直接参与普拉加屠杀,而是负责护卫炮兵)。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而哥萨克们还挑衅般地狂喊“普拉加!普拉加!”更激起波兰人复仇之心。

  首先参加战斗的波兰部队是第一半军团猎兵营,但巴格拉季昂以奥地利龙骑兵驱散法军龙骑兵,哥萨克趁机侧击战线单薄的法军步兵,波兰猎兵营组成方阵且战且退,但很快弹药耗尽,而哥萨克的长矛又远长于波兰人手上的刺刀,伴着哥萨克的狂呼,猎兵营被击败,营长亚辛斯基以下多人被俘。法军龙骑兵赶来增援,也被击退,溃退的法军骑兵反而冲乱了剩余部队。在当天的另一场战斗中,第一半军团第一营则以方阵击退了奥地利约瑟夫大公骠骑兵团的攻击,但却与东布罗夫斯基丧失联系整整一天。

  18日,东布罗夫斯基率部突前过多,遭遇巴格拉季昂痛击,尽管东布罗夫斯基高呼“波兰人!不要放过祖国母亲的压迫者!”,但波兰军团仍然且战且退,其中第三营溃散,营旗被夺去,东布罗夫斯基也中了一枪,不过却打在他随身携带的一本关于三十年战争的历史书上,因而仅仅受了轻伤。不过波兰人和俄罗斯人互相面对时仍然满含仇恨和狂热。

  19日,东布罗夫斯基率部渡河击退巴格拉季昂,甚至一度威胁到Shveikovsky所部侧翼,但巴格拉季昂将波兰军团诱到一处开阔处,在大部队三十码前设置一道散兵线,其后步兵列纵队,另有两个营的预备队在纵队后方,骑兵在外。波兰军团受到散兵线和纵队冲锋的突然打击,哥萨克骑兵也趁机包抄,但波兰人也表现得极为顽强,巴格拉季昂被迫投入增援部队和预备队,但依然无法迅速解决,直到苏沃洛夫亲自赶来压阵才将波兰军团击退到河东岸。然而法国人和波兰人仍然猛烈反击两次之多。

  20日,法军撤出战场,波兰军团作为后卫英勇奋战,但可战之兵已只有一万左右的法军不得不丢下大量伤员,仅20日一天联军就俘获将军4人,军官354人,士兵7185人。参加特雷比亚战役的波兰军团第一半军团战前共有步兵2669人,骑兵180人,至此仅余步兵990人,骑兵140人,步兵战死376人,战伤329人,被俘1005人,战斗减员竟高达63%!值得一提的是,此役被俘虏的波兰战俘大多被迫加入了奥军加利西亚部队。波兰人与苏沃洛夫可谓旧仇未报,又添新账。

  7月30日,第二半军团所在的曼图亚要塞向联军投降,约800名波兰战俘中除240人易装逃回己方战线外,其余均被补入奥军。第一半军团在特雷比亚之战后退回尼斯整补,兵力恢复到二千五百人左右,而在特雷比亚血战两个月后,东布罗夫斯基终于返回意大利方面军。诺维之战中,在圣西尔的指挥下,东布罗夫斯基表现出色,但波兰军团也付出约一千人的代价,11月6日第二次诺维之战结束后,波兰军团返回马赛整补。1800年2月10日,第一第二半军团余部合为新第一波兰军团,享受与法军相同薪饷待遇,至3月11日,第一波兰军团人数已达10686人。1799-1800年间,以第一波兰军团老兵为核心,在莱茵方面军中建立了多瑙军团,多瑙军团此后被易名为第二波兰军团,以与波兰军团(或第一波兰军团)区分,第二波兰军团在与奥军的交锋中遭遇了来自加利西亚的奥属波兰枪骑兵,他乡遇故人并非总是幸事。

  1800年,东布罗夫斯基参与了博斯科和诺维(第四次诺维之战)战斗。而法军中的波兰人也继续在各条战线奋战,在苏黎世、卡斯特里克姆、马伦哥和霍恩林登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在霍恩林登战役中,两军散兵战激斗正酣,一位名为扬帕夫利科夫斯基的波兰枪骑兵,观察到奥军步兵位于一片灌木丛中,视野并不开阔。他在一名法国猎兵Gotebeuf的陪同下发动冲锋,帕夫利科夫斯基大声呼喊,下达命令,让人以为有一整个中队的枪骑兵正在前来,很快,这对枪骑兵和猎兵的搭档就完成了杀死两名奥军军官并俘获一名军官和五十七名士兵的壮举。战后,当欣喜的德凯恩打算嘉奖此人为中尉时,帕夫利科夫斯基用含糊不清的法语答道:“不知阅读、不会书写、不当军官”。帕夫利科夫斯基同样拒绝了金钱奖励。后来,上级发给他一支银嵌卡宾枪作为奖励。

  1801年2月9日吕内维尔和约签订,但并未给出波兰独立的曙光,军团士兵怨声载道,甚至出现逃亡现象。1801年12月21日,第一第二波兰军团重整为三个半旅,每个半旅设三个营,东布罗夫斯基担任波兰军团总司令。1802年1月20日,波兰军团正式解散,次日,第一第二半旅被转入意大利现役,两半旅共计8366人。1802年5月17日,第三半旅被派往海地作战,更名为法军第113半旅。12月10日,第二半旅被转入法军,更名为第114半旅,1803年2月3日全部离开意大利前往海地。共计六个齐装满员的波兰营被派往海地作战,但最后仅有五百人得以返回法国,多数则死于黄热病和战斗,另有数百人定居在海地,他们的后辈中有人在1920年返回母国参与苏波战争。此外,英国人俘获或由海地人移交给英国的波兰战俘被强行编入第六十王家美洲人步兵团第五营,波兰战俘强烈反抗英军这一举动,但在重压之下多数人最终还是不得已屈服。该营后来参加半岛战争,许多波兰人借机逃亡到法军的新波兰军团——维斯瓦军团。

  短短数年征战,波兰军团为法兰西出生入死,据统计,先后约有三万五千波兰人加入波兰军团,其中死亡竟达两万人之多。不过,无论法国建立波兰军团出于何种目的,它在德意志、意大利、瑞士乃至海地的万里转战浴血拼杀总算是为日后华沙大公国军队和维斯瓦军团储备了种子,复国之路虽然漫长,虽然遥遥无期,但总归更为接近终点。

  1802年2月,东布罗夫斯基正式加入内阿尔卑斯共和国军队,后来则成为意大利军队一员,5月担任意大利军队骑兵总司令,在意大利期间他加入了共济会。1805年战争爆发后,东布罗夫斯基负责蒙泰基亚罗兵营,当年十二月副王欧仁博阿尔内交给他一个师的指挥权。在参与威尼斯封锁战后,东布罗夫斯基负责指挥那不勒斯方面军的一个师,1806年8月,他被提名为佩斯卡拉省指挥官,下个月重回大军团,此时由于波兰西部大片地区已不再被普鲁士统治,拿破仑于11月29日命令东布罗夫斯基在波森(今波兰波兹南)重新组建波兰军团,并要求组建八个团,每团两个营(因东布罗夫斯基波兰语很差,具体事务多由他人负责)。由于普军并未及时在波森征召部队,加之被打散的普军部队中波兰人颇多,因此募兵相对容易,不到一个月波兰部队规模就达到一万一千人,至1807年1月,正规军已达到20528人,此外志愿部队还有约三千人。1807年2月23日,东布罗夫斯基率一万两千余人攻打一千多普军守卫的迪绍(今波兰特切夫),他麾下的波兰人、法国人和巴登人对城市发动猛烈攻击,至下午一时至二时间,两座城门已被轰开,波兰人蜂拥而入,虽然东布罗夫斯基本人不幸在劝降普军时遭遇普军排枪射击从而腿部受伤,但胜利已是毫无悬念。当然,据一些波兰方记载,城内普军在试图逃脱时途径结冰的水塘,结果波兰火炮朝冰面射击,普军淹死不少,然而这则记载实在和奥斯特里茨大军公报太过相像。5月,东布罗夫斯基所部被系于莫蒂埃第八军名下参与但泽包围战,随后又参加弗里德兰之战,此役中他麾下的波兰骑兵猛攻俄罗斯近卫军,本人也再度腿部受伤,波兰骑兵的英勇表现赢得了拿破仑的赞赏和表彰。

  在提尔西特和约后,华沙大公国得以建立,东布罗夫斯基将军开始为这个新成立的大公国效力。在一次正式节庆上,华沙大公国军官们与萨克森国王(同时兼任华沙大公国大公)和王后会面,东布罗夫斯基进进退退,向每个前来的军官敬礼,并将他介绍给国王夫妇。不幸的是,东布罗夫斯基的靴刺被王后的衣服缠到,他倒了下去,却撕裂了王后的服装。当场众人无不惊讶,个个肃立,直到国王大笑起来,然后王后嫣然一笑,最后,倍感尴尬的东布罗夫斯基也哈哈大笑。

  虽然波尼亚托夫斯基、Zajaczek与东布罗夫斯基同为致力于复国的波兰志士,也是华沙大公国三位仅有的师长将军,但他们间的关系却颇为乖张,1808年8月达武回国后,华沙大公国的军事事务遂由波尼亚托夫斯基独揽,东布罗夫斯基于是得到了一个半强制性的长期休假,直至1809年4月返回现役,当然Zajaczek和东布罗夫斯基的矛盾更是历时长久,早在意大利波兰军团时期,因为攻击东布罗夫斯基曾加入亲俄的塔尔哥维查同盟、曾受到苏沃洛夫“厚待”、有诡异的普鲁士关系,他们两人几乎决斗。4月19日,在波尼亚托夫斯基指挥下,华沙大公国和萨克森军队在Raszyn打了一场以军队撤退和放弃首都告终的会战,当然和他们的东方邻居一样,波兰人也宣称Raszyn之战是他们的胜利。不过波尼亚托夫斯基很快重整旗鼓,东布罗夫斯基和另一位师长Zajaczek也被他各自派回地方征召部队,相比于军长,看起来波尼亚托夫斯基更适合成为一个统帅准将们的师长。东布罗夫斯基面对莫尔所部奥军应付得当,在斐迪南大公召回莫尔所部后,他小心翼翼地率领七千余人追击奥军。但斐迪南大公却误信传言中东布罗夫斯基手下拥有两万大军的说法,遂率奥军波兰战场主力迎击,东布罗夫斯基却不战而退。此后东布罗夫斯基和Zajaczek一直拒绝会战,但始终牵制了大量奥军,为波尼亚托夫斯基开拓加利西亚战场创造了良好条件。1810年10月,东布罗夫斯基被任命为华沙大公国第二军区指挥官。征俄中,他率领波尼亚托夫斯基第五军第十七师,承担封锁波布鲁斯科和掩护大军右翼向明斯克和莫吉廖夫前进任务。在撤退途中,东布罗夫斯基成功在鲍里索夫夺取一座横跨别列津纳河的大桥,不幸的是,尽管东布罗夫斯基竭力抵抗俄军攻击,他仍因为寡不敌众而放弃大桥。这对现在无法过河躲避俄军追兵的法军而言是一场灾难,但很快科尔比诺将军及时发现一处渡口,危机终于过去。东布罗夫斯基随后参与别列津纳之战,在此役中他再度受伤。

  1813年3月,东布罗夫斯基指挥一个波兰师奉命防守维腾堡。在1813年的战争中,他的波兰师(第二十七师)隶属多个指挥官,并参加马格德堡战斗。至十月的莱比锡战役,这个小小的第二十七师虽然足有六个营,却仅有1380人而已,波尼亚托夫斯基元帅殒命后,东布罗夫斯基负责指挥所有波兰部队。1814年2月,东布罗夫斯基负责防守贡比涅。拿破仑退位后,东布罗夫斯基返回波兰,沙皇亚历山大让他负责行政事务,也负责重建波兰军队。1815年5月东布罗夫斯基成为波兰王国骑兵上将,12月因健康问题退隐到他在波森大公国的庄园,1818年6月6日于兰Winnogora病逝。

  东布罗夫斯基是一位永远说不好波兰话的伟大爱国者,也是一位出色的军事指挥官,他体格壮硕,脾气温和,但平时显得颇为冷漠,不过在对待德意志军官战俘时颇为宽大。在东布罗夫斯基的军事生涯中,他获得许多奖章,包括荣誉军团指挥官勋章、波兰军事英勇勋章、波兰白鹰大绶、意大利铁王冠指挥官勋章、俄罗斯圣弗拉基米尔和圣安娜骑士勋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